数据中台
数据中台的核心,是避免数据的重复计算,通过数据服务化,提高数据的共享能力,赋能数据应用
解决的问题
- 指标口径不一致
- 数据重复建设,需求响应时间长
- 取数效率低
- 数据质量差
- 成本线性增长
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就是同一数据只被加工一次,只有一个出口,由于只有一个出口,就对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,需要使用监控手段,及时发现解决数据问题,同时有了中台,成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,毕竟节省了资源
数据中台本身不创造价值,只有数据应用使用了中台的数据,才会产生价值
建设
方法论
- OneData 所有数据只加工一次
- OneService 数据即服务,强调数据中台中的数据应该是通过 API 的方式被使用
支撑技术
- 大数据基础设施
- 大数据平台
- 数据治理
- 数据服务
- 数据应用
组织架构
中台团队既要独立业务线,又要深入业务
元数据中心
- 数据字典:描述的是数据的结构信息 库、表、列...
- 数据血缘:指一个表是直接通过哪些表加工而来
- 数据特征:主要是指数据的属性信息 标签、热度、存储空间...
基于元数据中心可以构建数据地图,对于提高数据发现的效率,实现非技术人员自助取数有重要作用
开源方案
- Metacat:直连数据源拉取元数据信息
- Apache Atlas:通过静态或者动态分析SQL,得到SQL的输入表和输出表
指标管理
混乱问题
- 相同指标名称,实际定义不同
- 实际定义一样,指标名称不同
- 不同限定词,描述相同事实过程的两个指标,相同事实定义不一样
- 指标定义描述不清晰、错误
- 指标名称难理解
规范化
stateDiagram-v2 业务线 --> 主题域 主题域 --> 业务过程 业务过程 --> 原子指标 业务过程 --> 派生指标 主题域 --> 维度
- 派生指标 = 统计周期 + 统计粒度 + 业务限定 + 原子指标
命名:
- 原子指标:动作 + 度量
- 派生指标:修饰词_原子指标_时间周期
关联应用与可分析维度:指标被哪些应用使用、指标有哪些维度
分级管理:一级指标由中台产出负责、二级指标由数据应用根据原子指标进行派生
指标新建
stateDiagram-v2 提交指标需求 --> 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 --> 模型设计与代码开发 需求评审 --> 已存在表 已存在表 --> 设计逻辑模型 设计逻辑模型 --> 数据验证与发布模型 数据验证与发布模型 --> 应用接入 模型设计与代码开发 --> 数据验证与发布上线 数据验证与发布上线 --> 应用接入
已有指标梳理
- 指标治理小组
- 指标梳理时间计划
- 盘点还在使用的数据报表和数据应用
- 收集使用中的报表和应用的指标
- 指标展示名称
- 指标标识
- 业务定义
- 数据来源
- 分析维度
- 数据应用
- 计算逻辑
- 评审指标的业务口径、对相同的进行去重合并
- 根据业务口径明确主题域、业务过程
- 拆分指标类型、录入指标系统
模型设计
好模型的衡量
- 完善度:底层数据被上层数据引用的数量,汇总数据能直接满足多少查询需求
- 复用度:模型引用系数:一个模型被读取,直接产出下游模型的平均数量,系数越高复用越好
- 规范度:命名规范、定义一致
建设
- 接管底层数据源,控制源头,只能在数据中台保持一份
- 划分主题域,加入一个主题域,不影响已经划分的主题域的表
- 构建一致性维度,需要区分公共维度,特有维度,根据维度需求不同,分成不同的维度表
- 事实表整合,统计粒度必须保持一致,不同统计粒度的数据不能出现在同一个事实表中
- 模型开发,即开发跑数据的ETL,需要注意的一些点:管理好任务依赖、及时删除临时表、管理好数据的生命周期...
- 应用迁移,意数据的比对,确保数据的完全一致,然后进行应用迁移,删除老的数据表
数据质量
问题根源
- 源系统数据格式、表结构变更、格式异常
- 数据任务本身有问题
- 资源不足、基础设施不稳定
提高质量
- 通过检查任务,定时核查数据正确性、延迟
- 通过监控保证按时产出
- 规范化管理
质量度量
- 任务产出完成率
- 表级别的质量分数
- 告警次数
- 数据产品SLA
成本
成本陷阱
- 没有使用,但一直在消耗成本
- 低价值产出
- 高成本
成本管理
资产盘点
建立全链路数据资产试图,核算成本、核算价值
发现问题
通过使用率、价值衡量发现有成本陷阱的数据
治理优化
下线掉无人使用的数据,对于高成本的数据,进行计算与存储优化
评估
成本计算:计算成本 + 存储成本 / 数据带来的价值
数据服务
要让数据服务成为数据的唯一出口
解决的问题
- 接入效率低,同样的数据,提供给不同的数据应用,可能就需要不同的存储
- 由于数据应用对数据的需求不同,数据也很难复用
- 无法追溯数据的使用情况
- 底层数据的变更影响到数据应用
功能
- 规范化接口定义:对各个数据应用屏蔽了不同的中间存储,提供的是统一的 API
- 数据网关:要实现鉴权、限流、监控
- 全链路打通:如果某些应用真的需要直接使用数据表,要通过审核、打标签关联,这样才可以追溯数据的使用
- 推拉交付:不仅提供拉的接口,也可以提供诸如消息队列的推数据接口
- 中间存储:提前做好常见的存储支持,如Redis、ES,满足不同的性能需求
- 逻辑模型:类似于数据库的视图,在查询时动态拼接,一个模型就能给多方使用,提高数据的利用率
- API 市场:应用开发者可以直接在 API 集市发现已有的数据接口,直接申请该接口的 API 权限,即可访问该数据,不需要重复开发
架构设计
- 云原生:高可用、服务隔离、动态扩缩容之类的特性对于服务接口都是必须的
- 逻辑模型:服务接到查询请求后,根据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字段的映射关系,将逻辑执行计划拆解为面向物理模型的物理执行计划,并下发多个物理模型上去执行,最后对执行的结果进行聚合
- 数据自动导出:每次调度产出任务结束,就会触发数据导出服务,将数据导出到中间存储中,此时 API 接口就可以查询到最新的数据
数据安全
- 备份与恢复
- 垃圾回收:防误删
- 权限管理
- 操作审计
- 开发与生产环境隔离
数据应用
- 初级阶段:报表
- 发展阶段:根据数据持续监控业务过程,发现问题、诊断分析,并给出决策建议,最后需要一键执行决策
- 高级阶段:自助取数,让每个人都能基于数据去做分析和决策
数据研发流程
需求
提出指标需求 -> 评审指标需求 -> 产出指标业务定义、数据来源、计算逻辑
研发
基于主题域、分层进行设计模型 -> 同步数据 -> 编写对应任务的代码 -> 进行数据测试以验证是否符合预期以及是否正确 -> 代码静态检查、配置相关监控手段以保证符合质量
交付
数据被抽取到中间件上或者暴露接口对外提供数据服务
运维
数据任务出现异常,有完善的报警机制召唤先关负责人,保证问题被及时处理
流程协作
数据分析流程
认识数据
通过指标系统以及数据地图帮助分析师知道有哪些数据可以用
探索式分析
通过数据帮助分析师找到问题
可视化呈现
基于数据,可视化分析结果
固化流程
将问题分析解决思路固化到产品中,自动生成决策建议,解放人力
资产管理流程
- 成本管理:下线掉无用、低价值的产品,需要打通管理员与数据负责人信息通道,实现通知、一键下线
- 与数据权限的审批流程、模型和任务发布上线的审批流程打通,根据不同的资产等级,需要不同级别的角色来完成审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