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管理

管理是技术人的必经之路?

做管理的内在动力与真正诉求:

角色认知

管理隐喻:

管理做什么:带人、做事、看方向

维度工程师管理者
职责使命拉好车-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就无咎驾好车-引领整个团队往前走
负责对象对自己负责,"管好自己就可以了"对公司(上级)和团队(下级)都负责
关注焦点过程导向:脚下的路目标和结果导向:是否达成目标
工作内容内容单纯,主要靠专业能力多维立体,所需能力维度大幅增加
任务来源上级安排自己主动规划&向上沟通
实施手段主要靠自己主要靠团队
合作维度平级合作为主,维度单一360度合作,维度立体
合作关系和团队成员是平级竞合关系和团队成员是全面合作关系
思维方式执行思维,习惯关注确定性风险规划思维,习惯关注可能性收益
技术视角技术实施视角技术评估视角

从研发到管理,从关注事到关注人过程的转变,通过培养人来做成事

领导力

影响他人的能力

领导力的高低层次模型:

层次最低的领导力或者叫做经理权,你是拥有拍板做决定的权力的,这种权利每用一次就是一次消耗,说白了就是独裁,除非万不得已,没有时间做民主决定时,才行驶这个拍板的权力

技术判断力

不写代码并非放弃了技术,尝试学会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技术,尝试从使用代码解决问题到使用人来解决问题

学技术并非一定要亲身亲为,借助别人的力量:

  1. 建立技术学习机制,让团队对各个方向的技术保持敏感,要求定期做交流和分享
  2. 求项目负责人对专项技术并汇报
  3. 与大牛交流
  4. 听取工作汇报

技术决策

做出一项技术决策,最主要的当然就是为了实现业务价值,在风险可用的范围内,使用有助于提升团队成员个人市场竞争力的技术,也就是什么热门,什么新潮用什么,这点似乎跟我之前受过的一项简单技术也能做到极致的说道抵触,实际上如果一项技术的实施,不能帮助个人提升自己的价值,他们的执行积极性就不会很高,同时只有热门新潮的技术才可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

风格

  1. 指令式管理:关注目标和结果,发号施令但不亲力亲为
  2. 支持式管理:带头冲锋亲力亲为,替团队成员分担工作
  3. 教练式管理:关注全局和方向,在做事上给予教练式辅导和启发
  4. 授权式管理:关注目标和结果,不关心过程和人员发展

管理规划

职能:干什么

职能发现:

  1. 收集信息:向上向下沟通由上级直接给定,探讨大家对业务的看法,加上自己的理解
  2. 提炼升华:以始为终,基于结果的职责使命,传递衡量维度,让大家明确什么是最重要的
  3. 确认主张

目标:想要什么

目标的描述形式:

业务目标来自外部要求相对应,专业目标来自团队的内在要求,内在的专业目标属于重要的事情,而外部压过来的业务目标,属于紧急的事情

专业目标参考来源:

  1. 紧急业务交付遗留的技术债务处理
  2. 重大技术难题公关项目
  3. 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新技术储备
  4. 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分享

团队:靠谁

视角1:根据团队目标的设定去梳理团队,团队的规模、团队内部成员的分工、团队人才梯队

视角2:成本意识,考虑投入的资源和成本是否值得,是否合理

视角3:培养人才梯队,鉴于团队现实的梯队情况和新人导师的精力问题,一个团队能够良性吸纳的新人是有限的,称为团队消化力

资源:投入什么

团队建设

个体

注重个体能力的丰富性,不同的人能力是有差异性的,成员之间优势互补,推拉结合,逼着他们、给他们引导,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

直接给答案还是指引:对于小白来说,没有任何经验,当然是直接给答案,当对方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后,就可以让他自己去探求解决方案了,要通过正确的问题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

物质上的激励:奖金、晋升、罚款(反向激励),追责的意义在于做好善后,反复问为什么,从根本上发现问题,以后如何避免,但不是惩罚,才能建立一个不断反思、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的良性循环

更高程度的激励:给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感,让员工持续有成长,赋予其使命与意义,作为管理者,应该持续思考如何能让员工成长:

  1. 挖掘潜力,在实战中积累经验
  2. 改善周围环境,更有机会发挥长处,给员工提供专注的方向,哪里缺人就往哪里调真的很烦人
  3. 帮助他认识和改进错误
  4. 逐步提升难度,增强其信心
  5. ...

激励体系搭建于平时,不要指望临时性方案能做好激励,每个团队不同,所以要根据自己团队特质来设计激励体系

裁员的目标:

  1. 要提升组织的整体效率
  2. 对于被裁的员工,也许是一件好事

裁员准备:

  1. 提前传达绩效差的信息
  2. 评估:被裁的人手上负责的事,要怎么处理烂摊子
  3. 谈赔偿!谈赔偿!谈赔偿!

个体间

分工的目的:规模化、协作和专精

分工边界不清晰无法让员工清楚和认同自己的本职职责,产生归属感,并愿意主动付出多做一些,至于分工的稳定性一般取决于外部环境,也有一些主动求变的做法,进行轮岗,以提升能力与全局观

凝聚力 = 共同愿景 + 归属感 + 相互了解

团队

核心人物的培养:

  1. 一致:与团队、与业务、与文化是否匹配
  2. 互补:和自己、已有人员的风格,思维方式互补

培养方式:

  1. 建立个人发展计划
  2. 提供机会和发展空间,提供授权
  3. 周期性沟通、重复审视,建立反馈机制

文化能带来什么?

打造自己的文化:

stateDiagram-v2  命名 --> 主张  主张 --> 追求  追求 --> 命名

谈绩效:只是绩效管理的一环,告知绩效不仅是一种评判,也是一种辅导和支持,告知的同时,也是承上启下的新起点

团建如果没有目的,增加员工的负担,只会起反作用,成功的团建活动背后都是精心设计,不过能借团建的接口吃喝玩乐也挺好

任务执行

事前分清优先级,事中有效执行,事后总结复盘

收益损失四象限

  1. 目标清晰到可以执行
  2. 责任明确,有人对整个项目结果负责
  3. 机制健全,靠机制推进,不能完全依赖人的主动性
  4. 沟通,共识传递及进展通报

安心地让员工分担工作:

  1. 靠梯队:有人完全能胜任
  2. 靠流程:沉淀成熟工作经验,建立必要卡点,间歇性检查工作成果,流程有很好的迁移性和传承性,可以保证做事的下限

任务分配

建立信任,重要的任务分配给信任度高的人

对于初期还未建立信任关系的双方,可以从其历史表现洞悉其能力、执行力,在分配任务上也要注意因人而异,有些人天生适合干一些开拓性的工作,而有人更适合循规蹈矩地做一些业务开发,最后可以从其负责的模块的后期维护意愿看出其能否承担重要任务

下级对你的信任,就是你的一种天生领导力

管理粒度

除了上面提到的因人而异,不同人要管理的粒度不同,有人需要定时跟进,有人可以完全放手,也可以根据事情的优先级选择不同的粒度,低优先级的事就可以放手,在跟进的过程中,起步要确保目标的传达,多给指导,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主动询问保持跟进,遇到难点可以给出建议进行交流

沟通

目的:信息同步、表达情感、输出影响

沟通工具:3F(FACT事实、FEELING感受、FOCUS意图)

情绪化沟通

情绪有两面性,想要跳出到情绪之外,需要建立觉察,并强化这个觉察,让我们越来越容易从情绪中抽离出来

向上沟通

管理者默认是需要主动向上级沟通和反馈,根据事务特点(紧急、敏感)确定沟通的方式和频次

对于默契度很高的上级,能有效降低沟通成本,并且有效降低沟通的噪音

想要影响上级,沟通技巧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影响力,给出论据,反馈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案

横向沟通

这种沟通更多的,需要依靠非职权影响力:

  1. 人品
  2. 历史表现:去承诺,然后去兑现承诺,即承诺一致性
  3. 能力:权威度,逻辑性
  4. 情绪:情绪可以影响其他人
  5. 互惠:满足对方,提供帮助也能提升影响力,这点可以回答大部分这样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的问题

向下沟通

要明确沟通的目的,有些看似是沟通的问题,沟通并无法解决,明确目的后,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去解决